查看原文
其他

跟着一本旅行指南, 重新认识日本设计

枕边的浅子 一夜美学 2021-11-23


旅行指南有什么稀奇?无非是介绍热门景点、推荐最新打卡胜地、事无巨细地策划旅行路线……


长冈贤明编写的《d design travel》却不大相同。20年前,这位曾和原研哉共事的日本设计师辞职发起了D&Department Project——如今在日本、韩国、中国展开的十余家D&Department均无大人流的选址,不出售时尚的商品,以平淡的办公道具陈列,连购物袋也由回收募得。为了这家古怪的商店,他做了一本很怪的旅游杂志。


(🥚文末有彩蛋)



总是站在设计前端的日本人,为何需要一个往回看的「二手品回收计划」?一家商店为何要花大力气办一本旅游杂志?它和普通旅游指南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它对身为普通中国人的我们有何价值?


最容易入门这些问题的方法,莫过于读一读这套以「中学生也能读懂」为原则制作的旅游杂志。


2009年起D&DEPARTMENT推出《d design travel》,以设计视角介绍日本各地,已发行了20余本,最终目标是覆盖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


去年《d design Travel》第一本中文版京都号出版时,我从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朋友那里收到了它,也读了接下来的奈良、冲绳,不过最最期待还是的最近出版的东京号。恰恰是这座全亚洲最能代表流行和消费的都市,让长冈贤明发出了与之相反的声音。


这个指南或许可以领着我们去想一想,如何透过都市、透过旅行,看见「另一种设计」。


每期封面均选自当地固有的创意,东京号来自川久保玲的COMME des GARÇONS于1988年-1991年发行的概念杂志《Six》。编辑部认为充满了变革精神的品牌浓缩了「东京」的气质



 诚意出售的原点  



揣着新鲜出炉的东京小本本,上次出差时我拜访了其中的一间选品店——位于银座老牌百货公司松屋的Design Collection。


松屋银座的平面设计由原研哉担纲


现在的新型商场里绝不乏华丽的设计精选店,看多了却大同小异,Design Collection则不同,朴素的货架上陈列着精选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你可以读到原研哉、深泽直人等23位日本代表性设计师亲自写的推荐语。与商品相邻的是书架、画廊和用于举办定期讨论会的大长桌。


Design Collection由深泽直人构想,面出薰设计照明,佐藤卓担当平面设计


规模虽不大,细看之下,和如今依靠举办网红快闪活动和引入舶来品牌作为宣传噱头的商场相比,显得笃定和珍贵——这家选品店成立于1955年,最初是日本优良设计协会(现日本设计委员会)的活动舞台。在东京银座正中央的商业设施里,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发信文化的空间。


书架上有丰富的设计艺术著作,也包括了《d design travel》系列


Design Collection不止关系着D&D的原点,也与我们熟悉的「亚洲设计界奥斯卡」Good Deisgn Award息息相关。


在50年代二战后的废墟上,日本有了一股思考艺术设计如何提高生活品质的风气,先有民艺运动,再是由日本设计委员会牵头的优良设计运动。



建筑师丹下健三、工业设计师柳宗理、平面设计师龟仓雄策、画家冈本太郎、摄影家石垣太博……这些如今念来每一个都沉甸甸的名字聚在一起,试图以思索现代设计来塑形社会观念——Good Deisgn Award便是其中用于表彰设计品的奖项,而Design Collection的前身则是委员会成立的「优秀设计角」,如今由原研哉(现任理事长)、深泽直人、佐藤卓、隈研吾等26位成员共同经营。



我们总觉得建筑才是更担负着社会责任的「设计」,但注定与现代商业关联越来越紧密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便是不需受到制约的吗?


一直对自己的工作心怀疑问的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退后一步,停止追随不断“创新”的大流,做起了「不做设计的设计师」。从松屋银座这间60多岁的选品店里,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个虽不花哨但也毫不沉闷的、诚意出售的场所。



从长效设计,到长效消费


d47 Museum


我曾去过东京的d47 Museum和d47 Design Travel Store,它们位于与涩谷站相连的Hikarie商场八层,在D&Department Project的所有店铺中,是唯一选址于人流中心的。


d47 Museum里大长桌一字排开,长期举办日本47个地方的物产展览,最显眼的是入口处欢迎摄影的标识——边上原本一脸谨慎的西装大叔迅速从包里抽取iPad,欢快地按起了快门。


展览中冲绳县的花砖和鸟取县的台灯:展品推荐语大多由当地人撰写,并出版了和此次展览配套的书籍《LONG LIFE DESIGN:47个都道府县的健康设计》


隔壁的d47 Design Travel Store是配套的商店,售卖部分展品,并对应该地的《d design Travel》。这个空间还包括堆满观光资料的书架和编辑部的办公桌。我去的时候遇到了两位激动直播中的韩国主播,工作人员也不阻拦


他们期待着从日本各地涌向东京的人们,能在这里偶遇家乡的一盏灯、一双鞋、一块砖,唤起久违的自豪和怀恋,而每一本介绍地方魅力的《d design Travel》出版后必须先在东京举办宣讲会——借这个亚洲最大的都市作为好奇心的熔炉,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日本的乡村、自己的家乡,在人迹寥寥的老街中重新发现那些不被重视的魅力,在好不容易到达的店铺里购买一件仅此有售的诚实物件,并珍重地使用它。为此,长冈贤明做了许多五花八门的努力。


他在自己的工作笔记《另一种设计》里写道:「如今日本人已经不会为了一件商品的故事来购买了,而需要一种更综合性的体验。」


我想这种消费体验,大概是一种更普遍的情感共鸣。其实我们早就注意到了,纵使现代社会如何发达,那些从亚马逊上买到的书和随处可见的旅行纪念品大多会被堆在角落。


同样位于该层的d47食堂出售”家乡的味道"


《d design Travel》就是这种新型消费模式的缩影。它不同于普通设计旅游杂志的理由正在于它过于普通:不刊载过分时髦或已经很有人气的店铺,采访坚持用iPhone拍摄、不加滤镜。


随便翻开东京号的书页,照片都不太“精良”,有正认真打扫钱汤的婆婆、美术馆的一群老员工们、笑出褶子的品牌CEO,以及无数个在看展、吃饭、喝茶逛街的长冈贤明本人🕵️(这大概是唯一一本以大叔为主角的旅游指南了……)


每一本旅游特辑制作时,他会带着编辑们去当地生活两个月


这本贯彻「设计的眼光」的指南,其中的推荐由当地人讨论和推选,经由编辑部亲自自费体验后再度筛选,不仅囊括品牌、店铺和美术馆,更包括了代表这一地方的人、音乐、文学、诗歌。


「美好的事物渐渐向谎言靠近,无人转身回顾所以难以改变。」——谷川俊太郎《东京抒情》




人人都可拥有的「设计眼光」



何为「设计的眼光」?这次东京号中的一个“旅游推荐”或许能作出解答。长冈贤明为一度濒临倒闭的东京公益财团日本爱乐乐团撰文:

如果只是给这些音乐打上艺术的标签后便束之高阁,实在是浪费了。姑且将音乐的艺术性放在一边,不妨来关注一下日本爱乐乐团为孩子们举办的暑假音乐会吧。孩子想必不会做作地品鉴贝多芬,只会单纯地欣赏音乐,并给出好酷、好吵、好有趣之类的评价吧。其实这就够了。


——《何为交响乐-愿东京的活动持之以恒》



「不妨亲切地感受一下」——这一串联起设计和日常的主张和无印良品出奇地一致,尽管两个品牌看起来画风迥异。


这就要提到每期杂志中我个人最爱的部分。在长冈贤明的提议下,为无印良品创造了许多招牌产品的大设计师深泽直人为每期杂志撰写了一个名为《寻常》的专栏(我们曾在🔍大师最近在中国捣鼓了些什么?我们和深泽直人谈了场天中推荐过),谈论那些让他感到幸福并充满工作动力的时刻:每日清晨手冲一壶咖啡、在鸭川边看着慢跑的人群经过……东京号中,他提到自己眼中的东京之美的来由——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普通人惯于维持的精细和整洁。


「日本人之所以满怀骄傲地维持整洁,是因为在物质富裕之前,他们对富裕的基础有着精神共识。」——深泽直人


也许只是持之以恒地做着生活中的平凡之事,在外人看来却毫不平凡——编辑部在日本各地探索的就是这样的事。长冈贤明在后记中提到这本东京号制作了两版,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部分被选中的店家已经停业。


我们挑出的店或人,重点不在于做买卖,而在于有”一颗属于东京和自己所住的街区的心“,无一例外。可惜有时也正是这个原因,让经营变得难以为继。对于这些坚持原则的商家而言,无论何时,最需要的还是支持他们的粉丝。正因为身处东京这个媒体之都,我们才更需要去做不被消费的努力 。


——长冈贤明


或许正因为感受到了这样的编辑之心,最初谈论这本旅游指南的阅读体验时,有朋友说是「讲不出原因的感动。」


幸福是从装满了闲置品的抽屉,还是从哪里而得?长冈贤明试着用这些以「设计」为名的活动跨越这个词语原有的阶级性,打破自上而下的价值序列,向每一个普通人提示生活的原点。


他从居于幕后的设计师身份跳到台前,做一位与生活者直接接触的店主,以空间、商品、杂志、活动……构成一间能传递「价值」的商店。难得的是,身为资深设计师的他并没有武断地指出「价值」究竟为何,而是借由制作旅行杂志不断延展探索的地图,和我们一起慢慢接近答案。


冲绳号中,编辑部思考了何为真正的景点化,是为招引游客而缺乏灵魂的「特产」,亦或发掘和分享真正属于当地人的文化?


要为每个人定义何为优良设计是不可能的,却可以试着说服人们去亲身感受:一杯好喝的咖啡、一顿健康美味的饭、一家不那么潮但很真诚的店铺……这些深谙生活的幸福感源于何处的普通人,会是设计师、经营者、消费者,最终将构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更温暖的消费社会。


每本旅游特辑的末尾会附上撰稿人及信息提供者的留言


D&Department Project的店名决定了它并非一家单纯的商店,每家分店会在最后加上合作者的名称「by XXXX」,可被视为一场社会运动的参与者


我想起曾去奈良拜访为中川政七商店生产招牌产品“花布巾”的蚊帐工厂,老厂长说着他们坚持使用转速较慢、但织出的布匹更为柔软透气的老款纺织机,一脸自豪。中川并没有因为产品畅销便要求他们扩大产量或在品质上妥协,而是另辟蹊径地经营起了一门让生产者快乐、并有文化力的生意。(点击回顾🔍)


D&Department 也同样。「卖不出去的便不是好设计」也许没错,但「卖不出去便没有价值」却绝不成立。我们不缺理想主义者,却少有人同时拥有应对现实的能力,发现事物原点的品味,以及为此不懈的坚持。


长冈贤明说,一家商店拥有杂志这样直接向社会发声的媒体,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他们懂得在现代社会中必须持续寻找生存下去的法则,但在做买卖之前,还珍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长冈贤明认为数位时代中真实有形的媒体格外重要,除了《d design travel》等纸质杂志,还曾为设计师制作CD



60VISION企划:将KARIMOKU等企业60年代的优质设计复活并变为畅销品,由此回望作为企业的原点


USED Good Design企划:回收停产的二手G Mark获奖商品,好的设计不因时间贬值



使用二手废材制作原创日用品


《d design Travel》中文版的第一本京都号出版时,我曾在北京听了长冈贤明的分享会,他提到我们应当具备这样一种能力:把「新的」变为「自己的新的」。他说日本吸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文化作为参考,而这些蕴藏于这本旅游指南中的细节。


所以,我在最后想分享被特意写在每一本《d design Travel》最前面的选材标准,他们希望借此带给更多人编辑这本设计旅游指南的可能性


• 一定要亲自在当地(自费)住宿、就餐和购物,一一确认。

• 不写无法让自己感动的东西,只说自己想说的话。

• 推荐给大家的东西,一定会如实地做出评价。如果东西足够好但有一些瑕疵,也会指出它的问题。

• 请受访对象核实文章时,只请对方确认那些客观信息。

• 以“长效设计”的视角,只取材能够长久存在的事物。

• 不用特殊的镜头夸张拍摄对象,只拍摄其最真实的状态。

• 采访过的人物和去过的地点,也要保持联络,时常回访。即便是图书出版后。


彩蛋来了


老规矩,

在本文下留言,

点赞最多的3位高质量评论者

将获得中信出版社提供的

《d design Travel东京》




🕑

你也许还想看,点击图片查阅


全日本最顶尖的设计师一起出动,只为了这个给小孩看的节目

为什么日本企业比我们长寿?这3点你必须知道


大地艺术祭之后,我们去看了看最寻常的越后妻有




 帮浅子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